查看原文
其他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26)

史学研究 2019-04-23


2018年历史学新书(26)

史学研究公众号定期精选历史学类学术著作进行推介,本期内容是我们编选的2018年第26期新书单。欢迎大家推荐好书!(公众平台服务号微信:modentime | 公众号邮箱:shixueyanjiu2015@163.com 新书资料发送至该邮箱即可)

01

萨满教

作者:[美]米尔恰·伊利亚德 (Mircea Eliade)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古老的入迷术
原作名: Shamanism:Archaic Techniques of  Ecstasy
译者:
段满福

本书全面评述了世界上百余个族群里的萨满教仪式、世界观、象征系统等,强调了萨满教的古老性和一般功能性,进而将萨满教的历史性和功能性之间的矛盾进行了化解。


米尔恰·伊利亚德(Mircea Eliade,1907年3月9日—1986年4月22日)西方著名宗教史家。

02

中国进入国际大家庭

作者: 徐中约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1858-1880年间的外交
译者: 屈文生 
出版年: 2018-6
页数: 468
定价: 60.00

本书原著为20世纪60年代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的东亚研究系列作品之一。作为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教授的高徒,作者广泛搜集和运用了包括中、英、法、俄、日各语种文献在内的资料,以1858—1880年这一时间段限为切入点,对19世纪中后期清政府在一系列外交事件中的行为与观念作出细致阐述与精辟分析,呈现了近代中国如何由天朝中心主义转型为现代国际社会的一员,尤其是对外交往方面,随着朝贡体系的难以为继,艰难地转向主权国家间的现代外交模式这一过程。


徐中约(Immanuel C. Y. Hsü, 1923—2005),生于上海,中国近代史研究权威学者。194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54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1959年起执教于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历史系至1991年退休,曾任历史系主任、荣休教授。著有《伊犁危机》(The Ili Crisis: A Study of Sino-Russian Diplomacy, 1871–1881,牛津大学出版社,1965),《中国近代史》(The Rise of Modern China,牛津大学出版社,1970)等,参与撰写费正清主持的《剑桥中国史·晚清卷》,英译有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哈佛大学出版社,1959)。其著作《中国近代史》是欧美学界最重要的中国近代史教科书,荣获多种好评。1971年,获选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研究报告学者”(Faculty Research Lecturer),此乃该校学术评议会评定的最高学术荣誉。

03

北京白云观与近代中国社会

作者: 付海晏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8-6
定价: 89.00

本书以道教全真三大祖庭之一白云观为例展现了道教与中国近代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关系。


付海晏,男,汉族,湖北襄阳人,2004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2010月9月至2011年9月曾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系访学。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现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副院长。

04

古今之变

作者: 傅正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蜀学今文学与近代革命
出版年: 2018-8-1
页数: 304
定价: 58.00元

本书分以上中下三篇考察廖平、蒙文通以来的蜀学与今文经学革命。上篇“晚清蜀学与经今文学的另一谱系”试图通过廖平先生的《今古学考》揭示近代中国学人心智的巨大变革;中篇“中等社会的革命”意在揭示辛亥革命的实相,及其与蜀学认同的关联;下篇“‘诸子合流’与‘素王改制’”试图探讨思想革命与政治革命的内在关联,以及寻找一条弥缝传统与现代裂痕的理论道路。


傅正,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师从孙燕京教授,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高等研究所博士后,合作导师汪晖教授。从事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史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晚清西学东渐和今古文之争,兼治西方政治思想史等。在《读书》、《近代史研究》、《文化纵横》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05

唐代環南海開發與地域社會變遷研究

作者: 王承文 
出版社: 中華書局
出版年: 2018-7
页数: 984
定价: 98.00

本书通过一系列专题研究的形式,深入地探讨唐朝中央对岭南和南中国海的开拓经略,从多方面揭示了唐代岭南社会的重大变迁及其深远影响。本书对于研究中古岭南的开发和社会变迁,弄清中国南部边疆和海疆形成的历史过程,有比较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本书研究涉及断代史、边疆史、民族史、区域史、海洋史、交通史等众多研究领域。


王承文,湖南常德市澧縣人,歷史學博士,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攻關項目首席專家。主要從事隋唐史、敦煌學、華南區域史以及道教經典和道教史研究。著有《敦煌古靈寶經與晉唐道教》、《漢晉道教儀式與古靈寶經研究》等。在《歷史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中國史研究》、《中國哲學史》、《文史》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00多篇。1998年獲得由中國史學會和《歷史研究》評選的“中國古代史優秀論文獎”。2005年、2013年、2015年,三次獲廣東省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006年獲教育部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同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06

新史观·新视野·新历史

作者:  李伯重
出版社: 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8-7
页数: 164
定价:HK$108.00

本书分为两编,上编“新史观下的中国历史”尝试诘问过往因循的史学观念,以崭新的角度、丰富多样的文献史料,结合现代的研究成果,重新诠释历史,呈现丰富立体的历史社会图像,提供新的和正确的历史知识。作者认为中国史世界的一个部分,不能孤立地研究中国历史,故在下编“全球史视野中的中国历史”中,把中国史放到全球史研究的框架内,检视中国与周边国家、西方以至全世界的历史,分析彼此的关系、互动与影响,让读者在中国历史的广阔天地中翱翔。


李伯重,男,1949年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198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系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博士学位获得者之一。历任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教授。

07

二重证据与文明探源:

徐中舒先秦史论集

作者:  徐中舒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18-6
页数: 280
定价: 45.00元

 本书收录徐中舒先生的先秦史论文七篇,涉及先秦史、商周考古、古文字学、古典文学等方面。


徐中舒(1898-1991年),我国著名历史学家。1925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国学门,师从王国维等著名学者。1929年开始,参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建和清代内阁大库明清档案的整理等工作。1938年就职于四川大学,此后便将后半生全部贡献给了四川大学历史系的建设与发展。


08

犬儒與玩笑

作者: 徐賁 
出版社: 牛津大學出版社
副标题: 假面社會的政治幽默
出版年: 2018-7
定价: HKD100


極權和專制統治下的假面社會裡,民間笑話經常是聰明人和明白人經過自我審查的意見表達——旁敲側擊、婉轉迂迴、閃爍其詞、欲言又止、顧左右而言他。玩笑起源於人們有想法,但表達卻因言論控制而不得自由。被控制的表達也就是被控制的思想。玩笑表達的怯懦、曖昧和模棱兩可,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多半會蠶食人們思想的獨立和勇氣,使之變得油滑、投機和隨波逐流。 玩笑和笑話為觀察普通人對日常生活世界的善惡和是非認知提供了一個不可多得的視角。考察和研究一個社會裡普通人說些什麼笑話、怎麼說笑話、在怎樣的政治和社會氣氛下說笑話,是從一個特殊的社會文化角度來瞭解他們對發生在自己周圍的事情察覺到了什麼、知曉了什麼、明白了什麼,並作了怎樣的表示或表達。在人們普遍戴著假面的犬儒社會裡,這樣的資訊總是被遮掩在層層扮相、偽裝、謊言和神話的帷幕後面。越是這樣,玩笑和笑話包含的真實資訊也就越加彌足珍貴。


徐賁,美國麻塞諸塞大學文學博士,美國加州聖瑪利學院英文系教授。著作包括 Situational Tensions of Critic-Intellectuals、Disenchanted Democracy、《走向後現代和後殖民》、《文化批評往何處去》、《知識份子:我的思想和我們的行為》、《人以什麼理由來記憶》、《通往尊嚴的公共生活》、《在傻子和英雄之間:群眾社會的兩張面孔》、《什麼是好的公共生活》、《統治與教育:從國民到公民》、《懷疑的時代需要怎樣的信仰》、《政治是每個人的副業》、《明亮的對話:公共說理十八講》 、《聽良心的鼓聲能走多遠》、《頹廢與沉默:透視犬儒文化》、《經典閱讀:美國大學的人文教育》,編有父親的回憶文集:《復歸的素人:文字中的人生》。


09

服制命案、干分嫁娶与清代衡平司法

作者: 顾元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出版年: 2018-6-1
页数: 450
定价: CNY 78.00

本书点选取清代司法文化中若干独特的面相作为研究专题,以服制命案、婚姻禁忌、幕学名著、自然天道等问题为切入点,以其与衡平司法的关系为面,以点带面,史论结合,阐释帝制中国立法、司法及其与国家、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顾元,安徽六安人,1970年生,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教授,美国福特汉姆大学访问学者(2008.10-2009.10)、瑞士比较法研究所访问学者(2016.3-2016.9)。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法文化史、比较法律史、美国宪法史。

10

恋地情结

作者: [美] 段义孚 (Yi-Fu Tuan)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对环境感知、态度与价值
原作名: Topophilia: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Attitudes and Values
译者: 志丞 / 刘苏 
出版年: 2018-5-1
页数: 424

本书作为段义孚的成名作,主要讲述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人们感受到了环境的巨大变化。但是,这些关注,更多是从环保和生态的角度,而对于人在情感上与环境的关联,很少触及。段义孚的这本书恰恰就是从这一点上来论述。环境不仅作为人们的资源攫取地和需要加以适应的物理场所,环境也是人在实践中建构的人文场所,人将他的价值、情感置于其中,人文丰富了大地景观的生态状况,地方景观丰富了人的情感体验。本书用一些明确的概念来理解和解释人与地方的这种情感关联。 段义孚,当代华裔地理学家,美国科学院和英国科学的双料院士。现为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地理系的荣退教授,也是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他的人本主义地理学思想在西方地理学界,以及与西方关系密切的其他地方的地理学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将人的种种主观情感与地理环境的丰富关系进行了极具智慧的阐发,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Yi-Fu Tuan(他的英文名字)一名,蜚声于世界人文地理论坛。


段义孚,当代华裔地理学家,美国科学院和英国科学院的双料院士。现为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地理系的荣退教授,也是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他的人本主义地理学思想在西方地理学界,以及与西方关系密切的其他地方的地理学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将人的种种主观情感与地理环境的丰富关系进行了极具智慧的阐发,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Yi-Fu Tuan(他的英文名字)一名,蜚声于世界人文地理论坛。

11

文体的社会建构

作者: 祝鹏程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副标题: 以“十七年”(1949-1966)的相声为考察对象
出版年: 2018-4-1
定价: 118.00元

关于相声,今日的大众有很多经典的认知与命题,诸如相声是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艺术”“有着历史悠久的讽刺传统”等。我们时常习惯从这些本质化的概念出发来理解它,但很少有人去思考这些司空见惯的知识与概念是如何生成的。本书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作者把相声的变迁放置到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进程中,以动态的视角来探究相声在“十七年”(1949-1966)期间的改进过程。综合考察相声这种文体如何在社会意识形态的管控、知识生产的形塑、表演空间的改换、传播媒介的影响,以及表演者、经营者与观众的互动下被建构出来,并通过认知装置的倒置成为向来如此的“传统”。本书分析了社会变迁对相声的影响,也探讨了现代民族国家建设与民间文化的关系,体现了融合民间文学与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努力。


祝鹏程,男,汉族,1985年生于浙江绍兴。201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民俗学博士学位,2013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2016年1月出站留所工作,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曾任神奈川大学非文字资料中心访问研究员、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与音乐人类学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口头传统、谣言、民间文化的现代变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发表论文十余篇,译有《金拱向东:麦当劳在东亚》。

12

China's Philological Turn

作者: Ori Sela 
出版社: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副标题: Scholars, Textualism, and the DAO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出版年: 2018-3-27
页数: 328
定价: USD 65.00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a remarkable intellectual transformation took place, centered on the ascendance of philology. Its practitioners were preoccupied with the reliability of sources as evidence for restoring ancient texts and meanings and with the centrality of facts and truth to their scholarship and identity. With the power to construct the textual past, philology has the potential to shape both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identities, and its rise to prominence consequently deeply affected contemporaneous political, social, and cultural agendas.

Ori Sela foregrounds the polymath Qian Daxin (1728–1804), one of the most distinguished scholars of the Qing dynasty, to tell this story. China’s Philological Turn traces scholars’ social networks and the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considering the texts they studied along with their reading practices and the assumptions about knowledge, facts, and truth that came with them. The book considers fundamental issues of eighteenth-century intellectual life: the tension between antiquity’s elevated status and the question of what antiquity actually was; the status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especially astronomy, mathematics, and calendrical studi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ed debates and cultural anxieties, especially scholars’ self-characterization and collective identity. Sela brings to light manuscripts, biographies, letters, handwritten notes, epitaphs, and more to highlight the creativity and openness of his subjects. A pioneering book in the cultural history of intellectuals across disciplinary boundaries, China’s Philological Turn reconstructs the history of eighteenth-century Chinese learning and its long-lasting consequences. 
 

Ori Sela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at Tel  Aviv University. 


13

The Muslim Merchants of Premodern China

作者: John W. Chaffee 
出版社: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副标题: The History of a Maritime Asian Trade Diaspora, 750–1400
出版年: 2018-5-31
页数: 212
定价: GBP 64.99

In this major new history of Muslim merchants and their trade links with China, John Chaffee uncovers 700 years of history, from the eighth century, when Muslim communities first established themselves in the Southeastern China, through the fourteenth century, when trade all but ceased. These were extraordinary and tumultuous times. Under the Song and the Mongols, the Muslim diaspora in China flourished as legal and economic ties were formalized. At other times the Muslim community suffered hostility and persecution. Chaffee shows how the policies of successive dynastic regimes in China combined with geopolitical developments across maritime Asia to affect the fortunes of Muslim communities. He explores social and cultural exchanges, and how connections were maintained through faith and a common acceptance of Muslim law. This ground-breaking contribution to the history of Asia, the early Islamic world, and to maritime history explores the networks that helped to shape the pre-modern world.


John W. Chaffee is Distinguished Service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s of History and Asian and Asian American Studies at Binghamton Universit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He also directs the Institute for Asia and Asian Diasporas. He co-edited with Professor Denis Twitchett Volume 5 of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Sung China, 960–1279, Part 2 (Cambridge, 2015).


14

西域古佛寺

作者: 林立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副标题: 新疆古代地面佛寺研究
出版年: 2018-6
页数: 191

本书主要研究新疆地区公元3世纪至13世纪的地面佛教寺院。书中把这些寺院分为巴楚、库车、焉耆、吐鲁番- 哈密和丝路南道五个区。对每个区的佛寺建筑遗址现状、佛堂建筑形制、寺庙布局以及年代分别进行论述,最后对这些佛寺遗址所呈现出的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渊源进行了探讨。


往期内容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1)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2)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3)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4)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5)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6)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7)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8)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9)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10)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11)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12)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13)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14)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15)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16)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17)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18)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19)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20)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21)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22)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23)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24)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2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